第(2/3)页 “不留着吃,造犁?” “是啊!粮食迟早要吃完,现在官府配田,有了犁,能耕地,能种菜,粮食就少吃点,把地种起来再说。” 李衡点了点头,说道:“到我那里去种地,这里造犁的钱,我替你给了,如何?” 那青年一听,愣了愣,严肃地问道:“这位郎君此话当真?” “田老伯,我是谁?”李衡突然转身问道。 田老伯笑道:“李御医之子李郎君,曲辕犁就是李郎君制造出来的。” 人群一听,顿时一片哗然。 “本官现在还出任了陈仓县县令,手里有分不完的田,你们谁愿意来我这里种地,我赠送你们犁!” “我!我!”刚才那个青年立刻举起手大呼起来。 其他人也纷纷应道:“郎君,我也没有地。” “没有地没关系,没有犁也没有关系,全场的犁,本官赠送!” “空口无凭!” 李衡取出一堆纸,又取出笔墨。 田老伯一看,连忙收拾了一个空地出来。 “过来排队登记,一个个来。”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,还是刚才那个青年,第一个上去,报了名字:“我叫王富贵。” “家中几口人?” “五口。” “哪里人?” “岐山县人。” “为何到了渭南?” “去年遭遇了洪灾后,当地匪贼四起,活不下去了,今年年初到渭南,想着山里有没有吃的,刚过来不久,就听说官府给口粮,还分田。” 这青年二十出头的年龄,在21世纪,正是青春大好年华的时候,可眼下却面如菜色,枯瘦如柴。 李衡心里感慨,这个时代的人太难了,尤其是平民。 “岐山县人多否?” “渭河以北的人也不少。” 李衡点了点头。 王富贵又说了一些。 李衡便写下来了:王富贵,岐山县人,五口之家,妻儿名字分别…… 每户写两份,给一份,自留一份。 “官印。”李衡唤了一声。 薛良连忙拿来官印。 就这样,李衡下午在这里纳了三十户过来。 要是在渭水北岸,这样做肯定要被上级官员骂一顿之后再惩罚。 但眼下却不同,眼下汉军来五丈原一个月出头,屯田事务也是刚开始推进。 渭南还有许多百姓没有被纳入进来,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户册。 这就给了李衡机会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