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满城风雨-《靖难攻略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齐泰自然清楚黄子澄等人的想法,不过他也觉得应天守军不足,因此在朱允炆失望的目光下选择了同意。

    待他开口后,朱允炆也无可奈何,只能选择朱批招募乡勇的新政。

    不过在朱批结束后,朱允炆倒是没有愚蠢的连民间情况都不了解,而是询问道:“朕听闻近来江南物价飞涨,一贯宝钞连一石米都买不起,此事是否是真的?”

    朱允炆质问六部群臣,齐泰倒是不加掩盖,直接回答:“回陛下,确实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三军士气如何?可有怨言?”朱允炆担心询问,然而方孝孺却打岔道:

    “陛下请放心,三军将士皆知道朝廷难处,况且朝廷也承诺在战事结束后补发军饷,陛下不用担心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好……”朱允炆颔首,随后摆手示意众人可以退下了。

    “臣等告退……”

    群臣退下,瞧着他们的背影,朱允炆揉捏了一下跳动的眼皮,只觉得放不下心来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距离京城数百里的扬州城外,灯火通明的渤海军营盘之中朱高煦正在推算时间。

    他用杨展渡过长江口前的消息来推算,大致推算出了他们眼下应该还在前往石庄的路上。

    不出意外的话,他们需要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包围京城,而那时的自己也可以带兵渡江而下,完全不用与盛庸交手。

    不过在他看来,盛庸似乎在等机会出城与自己交战。

    如果只有他一个人,他肯定不敢带着两万上直精锐和四万江淮屯兵与他交手。

    眼下他将大军调出城北与城南,这说明他肯定是有援军的。

    南军的情况,朱高煦十分清楚,如果说有人能在这几日驰援南下,那肯定是平安、俞通渊所率领的在京听操铁骑。

    那七千骑兵加上山西补给给他们的三千骑兵,足可以凑足万骑。

    如果他们真的南下,那对付自己肯定会使用骑兵侧击和后击这两种方式。

    “陈昶,让全军火炮分为二组,分别列阵对北,对东。”

    “另外给火炮搭上帐篷,防止梅雨提前到来!”

    朱高煦对坐在一旁的陈昶开口,陈昶也作揖应下,连夜让人调整火炮列阵角度。

    翌日清晨,伴随着初七到来,渤海军还是没有进攻扬州城,这让守城的盛庸不免担心起来。

    他担心朱高煦藏了后手,也想到了李景隆提醒的水师问题。

    他派人前往松江府打探消息,不过却并没有打探到什么不对劲的事情。

    时间一点点过去,直到初七黄昏时刻,扬州城的局势才发生了一丝变化。

    俞通渊与平安等人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,总算赶在初七的黄昏时分抵达了扬州府北面二十里的昭伯镇。

    担心人困马乏的俞通渊下令全军休整,而渤海的塘骑也将他们到来的消息传回给了营盘。

    朱高煦对他们的到来不以为意,毕竟他早就想过俞通渊和平安会轻骑南下,只是他并不把这上万骑兵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顶多还有五六天,他就能包围京城,截断朱允炆的所有出路,他没有必要着急和俞通渊、平安交手。

    他现在要做的,就是死守营盘,然后在包围京城的同时渡江而去。

    “这渤海庶人,见我们来了也没什么动静,看样子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。”

    昭伯镇内,当俞通渊得知南边的朱高煦对他们的到来熟视无睹时,他当即便被气笑了。

    想他俞通渊南征北战一生,还从未遭遇亲率骑兵上万而被人无视的情况,更何况朱高煦麾下兵马只有四万,而他仅骑兵就一万。

    “爹,明日我们要大军南下吗?”

    站在俞通渊下首位的一名高大将领询问,这是俞通渊的次子俞靖。

    在俞通渊一家没有被蓝玉牵连的时候,俞靖也是名震三军的勇将。

    “先等平都督去扬州打探打探消息,熟悉这渤海庶人的用兵方法再决定如何对付他。”

    俞通渊轻抚长须,虽然对朱高煦看不上他很气恼,但对于怎么对付朱高煦,他还是十分清楚的。

    他与朱高煦未曾交过手,但是从吴高、刘真、耿瓛等人的节节败退来看,朱高煦决不是好相与的对手。

    他南下路上,吴高与他说过朱高煦的用兵方法和缺点,可俞通渊不以为意。

    他很清楚,朱高煦这个年纪正是学习兵法最快的年纪。

    吴高既然诈退过一次,并且被朱高煦察觉,那朱高煦肯定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,因此朱高煦在之前所表现的所有用兵方法都得推翻。

    “将大军分为三队,每队轮班着甲备敌,塘骑放出二十里远,小心渤海庶人夜袭。”

    俞通渊交代了俞靖一句,转身便去院内休息去了。

    如今的淮东之地,百余万百姓早早奔逃,许多经过元末的老人很清楚要逃去哪里,因此他们纷纷避开有水驿、驿站、驿道的地方,跑去偏远的乡下躲避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倒是让南军、渤海军在补给辎重上都十分困难。

    自黄河夺淮入海,两淮之地土地荒芜贫瘠,百姓流离失所,农业欠缺。

    其中,洪武二十四年,黄河决阳武黑阳山,一分为二,南支走开封城东南下,夺颍河,从阜阳入淮河,北支往东北流,在东平汇入大清河,走济南入海。

    黄河的这种操作让朱元璋好不容易恢复的江淮农业再次遭到破坏,因此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开始填塞北支,让黄河全支改借颍河夺淮入海。

    至于后世人所说的,朱元璋不让黄河北流是因为祖陵问题,那不过是一个谣传罢了。

    凤阳皇陵、祖陵、中都都在淮河边上,真要是不想让这儿出事,那朱元璋应该极力避免黄河夺淮才是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不能容忍黄河北流,恰恰是因为有北宋三易回河导致河北糜烂的前车之鉴。

    要是真的让黄河南流断绝,全线北流入海,那黄河很容易在再泛滥的时候把山东、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搞成黄泛区,这样北平就成了孤悬。

    万一蒙古趁机反攻,北平、大宁正当敌冲却背水而战,物资给养都无法供应。

    眼下距离洪武二十四年不过才过去九年,两淮之地的农业还未能从上次的黄泛之中恢复,因此李景隆的二十万大军几乎占据了运河水次仓的所有储备。

    面对扬州、昭伯镇的七万明军补给,建文朝廷只能从江南不断运输物资北上。

    这样的做法,进一步加剧了江南物价飞涨,朱允炆不得已只能继续发放宝钞来维持大军军饷。
    第(2/3)页